上海绘画课程和工作坊

迈克·法尔:丁丁重返上海(线上讲座)

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

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(PSA)很荣幸地邀请到对丁丁与其作者埃尔热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迈克·法尔(Michael Farr)先生,为观众带来一场名为《丁丁重返上海》的主题演讲。作为一名曾经接触和采访过埃尔热的作家,迈克·法尔先生写作了十余本丁丁与埃尔热相关主题的书籍,与丁丁一样,早年身为记者的他,查找收集了无数埃尔热创作丁丁的珍贵资料,并收录在他《永远的丁丁》(Tintin: The Complete Companion)等书籍中。《永远的丁丁》中文版译者邹晓平女士,也将在迈克·法尔演讲后,与其对话交流。

讲者的话

在不断扩展的“丁丁世界”中,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出现了:通过PSA的展览,丁丁回到了上海——这座他在1934年首次踏足的伟大港口城市。五年前(1929年),埃尔热——这位杰出的比利时艺术家,为一份儿童报纸创造了丁丁这个人物。五年间,他将丁丁送到过苏联、比属刚果、美洲、埃及和印度进行探险。这一系列不间断的、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立刻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巨大反响。

随着丁丁的每次冒险,埃尔热的绘画技巧与技术也在不断提升。但最重要的是,在把丁丁送到中国的前夕,他遇到了一位在布鲁塞尔留学的才华横溢的中国艺术家——来自上海的张充仁。张充仁获得了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的奖学金,并在绘画和雕塑方面收获了许多奖项。埃尔热的一位朋友认为在让前途无量的小记者丁丁去中国之前,埃尔热应当先更全面地了解中国,所以安排了两人的会面。

1934年5月1日,张充仁来到埃尔热在布鲁塞尔的家中并拜访了他。出生在同年(1907年)同月的他们立刻成为了朋友。此后,在埃尔热创作丁丁的中国冒险故事《蓝莲花》(The Blue Lotus)的过程中,张充仁每周都会拜访埃尔热,与他谈论中国的艺术、哲学与习俗。他还教埃尔热用中国手法来作画,无论使用的是中国的细毛笔,还是埃尔热习惯的蘸水笔。他给他的比利时新朋友带来了书籍、手册和资料。对埃尔热来说,他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对他的整个余生都意义非凡。他调整了自己的风格,并创造了他赖以成名的“单线白描”(ligne claire)手法。展现了中国和上海画面的《蓝莲花》,成为了埃尔热的第一部杰作。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上海举办丁丁展览如此重要且恰如其分。

——迈克·法尔


迈克·法尔

1953年生于巴黎。四岁时,他第一次阅读的书籍就是《丁丁历险记》。和丁丁一样,他当了许多年记者,首先在路透社、之后为《每日电讯报》(The Daily Telegraph)工作,足迹遍布这位比利时王牌记者经常出入的许多国家。遇到埃尔热之后,他成为了一位开创性的“丁丁学家”(Tintinologist),丁丁和埃尔热的传记作家,同时是英国最著名的丁丁专家。他在这一主题上写作了十几本书籍,包括《永远的丁丁》("Tintin: The Complete Companion")、《丁丁和伙伴们》("Tintin & Co.")、《丁丁的创作者——埃尔热历险记》("The Adventures of Hergé, Creator of Tintin")等。他将大量关于丁丁的法语书籍翻译成了英文,目前正在为即将以App形式登场的数字版《丁丁历险记》进行新版英语翻译。他四处旅行,并就丁丁进行演讲。他关于其它主题的书籍包括《正在消失的边界》("Vanishing Borders")(入围托马斯·库克旅行文学奖)和《柏林!柏林!》("Berlin! Berlin!")。他现在与同为记者的妻子和女儿生活在伦敦。

邹晓平

70年代生人,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,长期致力于中欧(中比)投资贸易往来的交流和促进。业余译者,译作包括:《永远的丁丁》、《丁丁和字母艺术》、《布尔和比利》。


讲座时间:2021/08/28 17:00 — 19:00
讲者:迈克·法尔
特邀嘉宾:邹晓平
语言:中文/英文(交替传译)
收看方式:哔哩哔哩搜索“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”直播间

外部链接
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
展示更多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