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展覽

台北展覽: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?

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?

您是否覺察某些在日常中的實踐,實為被給予的意識?並且因其過於自然,以至於難以對其存在提出質疑,持續慣行,不問所以。

On The Other Hand 並非為反對某種意識,或為顛覆特定議題,僅僅試圖以此鬆動慣行思維,以至於從觀點產生深層質變,試問「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?」

沈菲比選擇以展覽的形式實踐這個計劃,邀請五位認識多年,品學兼優的創作者共同參展,展覽地點雖然設定在「美術館」這個在一般情境下會直接被視為「看展覽」的場域,但實際的展出卻又不發生在館內展間,此外,更委託龔維德操刀計劃主視覺,將習慣放重點的中心留白、資訊落在框外,且整體畫面歪斜,此外,還安插了幾處彩蛋,獻給那些願意將心思放在不那麼檯面上的每一位創作者與觀眾。在我們身處的此時此刻,人類常以機器代替人手,事事講求效率,On The Other Hand 直接伸出自己的手撥皺一池春水,首先,捨棄展覽慣用的PVC輸出與紙品印刷,改以仁美商標為本計劃特製的全彩緹花布,代替一次性使用的展場輸出,並且將多年收集的各式文宣與紙盒包裝,手工絹印一千份,親手傳遞計劃精神。

參展藝術家王安琪透過創作幽默地挑起頑固癥結,令路人駐足,向心投石,挑戰彼此。呂兆宏以PET回收紗線作為創作媒材,慣於被視為一次性使用的塑料,可否妙手回春?庄惠琳認為既然在現實中難與塑料絕交,能否重啟邂逅,約定保持距離,談一場塑膠羅曼史?陳郁君將日常常用於洗潔劑、乳製品的HDPE瓶罐回收,覺察這些隨手丟棄瓶罐的美感,注入時間的元素,在過程中省思着人與物件的關係。台灣尋常可見的鐵皮風景,對成長於沙特阿拉伯的趙永惠而言獨具魅力,她以外地眼光看見本地人以本地眼光看不到的本地風光,徒手接獲台灣地氣,此外,沈菲比亦將問向藝術家的問題反問自己,把自己放入創作行列, 以「你的不需要正是我的需要」為名,募集民眾厝內閑置毛線,以呂兆宏傳授之手編技法進行創作。

On The Other Hand 願以全身全手提供一處迴旋,超越固性限制,從慣常中釋放,體察世界之於您我的內在迴響,尋求非標準化的回應。

日期:2021 年 05 月 14 日 - 08月22日 10:00 - 18:00

地點: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商店(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)

外部鏈接
台北當代藝術館
展示更多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