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四面环海,山地面积约占岛屿总面积的70%。百多年来,台湾一直处于不同政权的殖民之下,山海资源成为被掠夺的标的,影像的诠释权从不曾真正属于居住其上的历代岛民。1871年四月初,约翰・汤姆生 (John Thomson)随着马雅各医生(James Laidlaw Maxwell)从打狗港上岸后,在短短的一周内,拍下了对这座“美丽岛屿”的印象。这是一个西方观看东方的历程,从此尔后,这座岛屿的山林与海洋就不再属于居住其上的子民。随着黑潮来到的殖民者,基于各种利益以及控制上的理由,禁山限海。
太平洋战争过后,随着中国文化所带进来的山水意象跟集锦式摄影,与本地继承日式风景写真风格的摄影家们,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,经由他人的语汇拼凑岛屿的映像。七〇年代的报导摄影随着解严前后的台湾主体意识崛起,摄影人相较以往,更认真上山下海寻访岛屿的风景。九〇年代,“台湾学”的兴起以及新一批赴海外学习摄影的留学生归国,对于如何以影像进行诠释与叙事产生了新的思考。而千禧年兴起的地志摄影风潮,让台湾的风景摄影有了新的转向。摄影者在风景之中以双脚选择看故事的位置,借由对焦屏框下的影像、对焦点的决定,以及按下快门的时间点,这些环环相扣的决定里,透过机械与光学技术留下日复一日、亘久不变,却也时时刻刻各不相同的瞬间。
此次参展的艺术家,在主题的发展脉络上,皆以台湾的地理与人文现象作为主轴,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观察与拍摄。杨顺发的《海洋剧场》延续其《台湾土狗》系列作品,摄影家将镜头对准辽阔的潮间带,影像中上演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海洋、沙洲与岛民间交互关系的辩证。许震唐长年走踏浊水溪,拍摄范围涵盖了上游、中游、下游到出海口。《浊水溪计划》中他背着相机从佐久间鞍部、武界部落、集集拦河堰踽踽独行至台西村老家旁的出海口,影像诗人吟唱的是不忍卒睹的焦虑,看似浪漫的影像烙印着报导者的二行诗。而关于岛屿风光的故事,李旭彬则循着布农族两千年前的迁徙路径;或是跟随着德国自然学家史德培(Karl Theodor Stöpel)与其雇用的五位布农族原住民,1899年耶诞节的步伐,从潮间带上溯浊水溪、陈有兰溪、东埔溪,一路攀上了玉山主峰。李旭彬背着史德培无法带上主峰顶的大型相机,跟着博物学家、民族考古学者鹿野忠雄的目线,与一路上交会的岛国山人们,踩着殖民者开发的观光山径,召唤永劫回归的大岛幽灵,最终停在渡不过的断桥崩壁前寻找《一路上的风景 复复返》。梁廷毓追溯著峡谷的石爷,寻着资源争斗之战的前线,在《断头之谷》探问游荡于“部落”与“汉庄”之间,被馘首的无头鬼。透过双方交错的视角,描绘在变动的边界中,关于风景的异质流动与层叠的历史记忆。李立中的《铁国山》借由鸽子的眼睛,在不同的维度上俯视着云林县史中的铁国山,在摄影中心建筑里曾经的船务间架起一条纵贯山海的路径。时间、空间、虚构与真实之间如图层般的叠合,这一条看故事的路径上不变的不是风景,是说书人们所穿越的一段段时空的地层。
李旭彬|一路上的风景 复复返
李旭彬早期作品以暖调的黑白摄影为主,影像内容多为灾难平复之后的景像,与画面的质感产生巨大对比。近年的创作着重在影像与文字之间的共生关系,作品以传统大型底片相机拍摄,并同时对自己的拍摄进行非虚构写作。
此次展出的作品《一路上的风景 复复返》,是2019年进行新高山(玉山)的摄影研究后,在原来的研究结果上所发展延伸而成的作品。依循玉山主峰及东峰首登的文献纪 录,李旭彬亲身走进历史的山径,以机械的影像生成当下的影像化石;以文字描述时间与空间的穿越与流动。从地质现象、殖民者、外来族群,以及原住民各族群等不同的角度,探望事件记述的时空环境。
展出内容除了黑白影像之外,还有一篇简易印刷的游记,记述登玉山主峰、东峰并寻访浊水溪起源的历程。不同于登山健行者的风景纪录,李旭彬从自身土木工程背景,叠合不同时代、不同观点的书写,对于所亲临的“风景”提出观察报告。
许震唐|浊水溪计划
许震唐的作品主要着重在环境与地质等相关议题,影像风格延续著台湾报导摄影的传统之外,对于景物风光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。近年来参与多个跨域计划,如2014年与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合作的“南风摄影展-台西村的故事”,2016年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及地质学者合作出版《亿万年尺度的台湾》,以及2018年与多位文字、影像工作者合作撰写的《烟囱之岛》。
此次展出的作品为许震唐长期进行的“浊水溪计划”中的精选。许震唐出生在浊水溪出海口的台西村,长期记录各种人为侵入地景的现象。他的影像采取了看似客观的视角,但是在镜头下的美好景色中,却隐含着强烈的指涉。
本次展出的作品跳脱传统报导摄影中强调人事时地物的架构,十八幅影像分别搭配摄影者书写的文字,以文字与影像并重的方式,述说浊水溪上游、中游以及下游等,各个河段中人与自然试图共存的困境,以及河流在工业开发过程中,千疮百孔的身世。
杨顺发|台湾土狗Taiwan To Go—向李俊贤致敬、海洋剧场
杨顺发身为一个蓝领创作者,创作态度有令人敬佩的狂热与坚持,不同阶段都有令人惊艳的发展。从早期的沙龙摄影经过剧烈转变,到风格鲜明的《再造王国》,特别是从2004年起以红毛港为主题的作品《家园游移状态》之后,逐渐确立其社会关怀意识的创作方向。
本次展览以杨顺发近年“海岛计划”当中的《台湾土狗Taiwan To Go—向李俊贤致敬》,以及《海洋剧场》两组作品为主,从中挑选十幅影像展出。杨顺发在辽阔的潮间带行走,将镜头瞄准在海中沙洲觅食的台湾土狗,与潮间带讨海的渔民。对他来说,这样的身体姿态与行动,是岛国人民的集体象征,也是海洋、沙洲与岛民间的相互关系不断辩证的过程。
《海洋剧场》拍摄渔民们在出海口冲积扇耙著野生文蛤的景象,这是母亲之河流入大海之前,送给岛民最后的礼物。杨顺发在海中以相机记录他心中台湾人特有的海洋性格,也同时思考着,沙洲尽头的台湾土狗该何去何从?
梁廷毓|断头之谷
本次展览的创作者来自土木、机电、钢铁以及设计等不同背景,而梁廷毓则是反向由感觉型的艺术创作,跨界到文史、地质与泛灵地界的艺术家。作品通常以展览、论坛、研究论文,以及公开放映等多样且跨领域的形式发表。艺术家田野的目的通常不在生产学术论文,而在寻找故事的边界与叙事的缝隙。而梁廷毓发表的论文,则是在整理研究主题的过程中,对于不同族群间的观点以及思考方向上的差异,进行搜集与分析的副产品。
此次梁廷毓参与展出的《断头之谷》以口述、调查等田野手段,研究无法被传统田野“生产”的鬼魂故事。艺术家以标高系统的高彩度颜色结合负像效果,将不可见的故事具体呈现出来。在展出的作品里所具现的路径纹理、历史空间、游移边界、交叉视角,以及无形对象的显像,在各个意义层面上,与其他参展的艺术家作品相应成为一种负像的参照。
李立中|铁国山
李立中早期的摄影创作以快拍(snapshot)为主,并透过大量的影像编辑,在墙面上构筑影像间的对话。在2015年创作《神游》之后,他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向,2016年的《望你早归》则开展了他在创作上的新视野,并重新建立他与鸽子之间的关系。
继《竹蒿山战役与红脚笭》以及《台湾空战记事》之后,李立中再次从被噤声的历史中找出缝隙,并以鸽子作为叙事主角,创作了《铁国山》。他将背负着定位系统的鸽子置入史料中不为人注意的事件,使其成为见证者;同时,鸽子也成为李立中穿越时空的载具。在结果无法改变的过往记述当中,既出神又入戏地借由鸽子的航道,岔出一条历史的虚线。
鸽子的导航是在确定方向之后,依据视界所见的地标航行。而《铁国山》中鸽子的航道,大致沿着浊水溪中下游飞行。李立中沿着廊道展示给我们的不是具象的风景,而是这条虚线的航道,是使命,也是归乡之路。
日期:2021年8月26日 - 2022年1月2日
地点:国家摄影文化中心(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