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鵬翼書法初從歐陽詢《化度寺碑》入,輔以翁方綱求其逼真,行書學李北海《麓山寺碑》、王羲之《蘭亭序》,用筆瘦勁,結體內斂,清勁端方。中年後專攻今草,鑽研孫過庭《書譜》三十餘年,「池水盡墨」,不僅字法瞭然於胸,而且文理精熟。五十歲後專以雞毫筆作書,筆墨語言為之一變,線條柔剛相濟、枯濕多變,更旁及漢隸、南北朝碑刻,增其骨力,書風愈顯蒼勁渾厚,高古清雅。蘇淵雷品評張鵬翼書法:「垂髫學書,八十年如一日……博採眾長,遺貌取神。不求變而變,不祈新而新。嘗謂書法最高境界,厥在寫我學問,抒我性情,字外大有事在。技進乎道,漸近自然,人書俱老,神明不衰,鵬老有焉。」
書法之外,張鵬翼在國學古曲詩詞方面造詣深湛。13歲從著名學者王鼎銘學詩,21歲從浙南著名教育家劉紹寬攻詩文。早年參加劉紹寬組織的「戊社」活動,上世紀80年代,參與梅冷生、王敬身、方介堪、吳鷺山等發起的「東山同人雅集」。早年詩學李商隱,後上溯杜甫並以為宗,晚年也受黃庭堅「盤空硬語」筆調的影響,瘦硬通神,吟詠抒懷。其詩有對書道詩理的窮微測妙,如「有涯歲月為詩祟,強半光陰被墨磨」「養拙存吾道,嗜書甘作佣」;有對世俗功利的主動遠離,如「雲煙過眼功名淡,惻我飄零白袷衣」「慧業三生說,虛名一笑輕」;更多的是淡泊達觀的人生態度,如「世路險巇無足怪,秋毫得失豈關才」「秋後情懷甘淡泊,醉餘芒角吐肝腸」「問世無心愁網蝶,清齋有味愛寒菹」等等,讀其詩,如見其人。
張鵬翼勤于思考,勇於探索,崇尚傳統,又力主創新,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。他以雞毫作書,蒼勁不凡,揮毫洒脫,發掘了中國書法線條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。他主張理論與實踐並重,天分與功力並重,人品與書品並重。認為"清"是書法藝術的第一要素,「筆清」然後論字之優劣。他詩翰並舉,在作書的意境上,主張"道心"透"禪理",認為佛家空虛超脫,道家清靜無為,學書者得其妙諦,自有裨益,清空一切才能入神。
為挖掘整理浙江地方文化資源,整理挖掘張鵬翼的書法藝術成就,弘揚其探索與創新精神,特舉辦此次展覽,相信會給當代書壇帶來一定的啟迪。

關於藝術家
張鵬翼(1898—1996),浙江平陽人,溫州現代文壇耆宿、書壇泰斗。字自怡,號養拙、忍默居士。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、溫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、溫州詩詞學會顧問、浙江省文史館館員。有詩集《紫霞山館詩存》、書法集《張鵬翼書法作品選》《張鵬翼書前後赤壁賦》《張鵬翼書<藝概>長卷》等著作傳世。
展覽時間: 2021/7/30 至 2021/8/15
主辦單位:浙江省文史研究院、浙江美術館、中共平陽縣委、平陽縣人民政府
展廳: 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號 浙江美術館 8、9號廳